主持人:感谢李董的精彩演讲。刚才大家如果留意的话,李董他没有讲法士特,他是从一个企业发展的高度,应该说非常系统地讲了我们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零部件国际化的思路,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现状,将来的方向,特别是几种途径。我觉得李总的总结也是得益于法士特的实践。法士特这个企业目前在国内重卡变速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应该是达到了70%或者是80%,在出口方面,由简单的部件出口,现在变成了组成出口,应该说这方面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 特别是李总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要想产品走出去,首先是产品的性能、质量、服务要和国际标准接轨,要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我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建立品牌。当然现在我们的一些产品品质比较差。应该说刚才李董讲的日本的例子就是近期中国汽车工业可能追赶的目标。 今天上午我陪着苏部长参观展台的时候,到了一个企业的展台上,最后我说你这个在国内和国际哪个市场上盈利水平高?他说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盈利水平低。我说这个企业很危险,为什么?就是简简单单要市场,就不惜低价格,这样将来就不会有品牌的。我是觉得这个方面李总理解得非常深刻。我们一定要保持品牌,而且要保持一个适当的产品的品牌定位,将来才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个信心,我觉得李总讲得也非常好。刚才毛总讲的时候,汽车产业的历史发展是在东移,这个东移应该说随着汽车市场的东移,汽车产业也在东移。在这个过程中,我是觉得中国到了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应该说再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做汽车市场第一的位置,我估计还会延续很多年。但是这个位置,不是一个目标,而是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汽车的产品品质,提升我们汽车品牌的含量,提升我们的利用水平,可能将来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有感而发,就李总的演讲我简单地谈一下感想。今天我们也请来了具有国际背景的零部件企业,因为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参与了多年的竞争,这方面应该说体会更加深刻。所以我们下面有请德尔福汽车系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健先生。蒋先生的演讲题目是“在中国的本土化与融合”,有请蒋总。 蒋健: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论坛,也非常高兴作为唯一受邀来发表演讲的一家外资零部件企业参加这个会。 刚才大家谈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非常赞同刚才李董事长的判断就是,汽车工业的全球化势不可当。这个工业,特别是零部件行业的全球化已经不是趋势了,这是个事实。 作为全球化的一分子,在中国的汽车行业里面,外资企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向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只要在中国开展业务,雇佣中国的员工,交中国的税,合法纳税,合法在中国发展,那么外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所以我在开讲的时候,我想我第一个明确一下,就是我们德尔福一贯地认为我们就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今天来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本地的融合和共同发展”。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德尔福在过去近20年在中国发展的轨迹,特别对未来在低碳化、新能源方面德尔福最近的一些做法,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德尔福公司。德尔福公司我们的历史其实就是通用汽车的历史。在1999年之前我们是通用汽车的一部分,1999年以后从通用汽车分拆,分拆以后我们现在的业务部门主要有五个事业部,分别是电子电器架构,电子与安全,动力总成系统,热交换系统以及产品及服务解决方案。最后一个部门是我们的售后市场部门。所以这是由五个业务部门组成的。 我们最早进入中国大概在1993年,当时的时候规模非常小,人员也很少。到今天我们已经几乎为全国国内所有的主要的主机厂,不管是合资的也好,还是本土的企业也好,我们为他们供货。在中国我们有20多家生产企业,包括技术中心在内的一些运营中心。在华的员工,这是一个比较老的数字,没有修改过。我们现在在华的员工已经超过21000人。 这个图比较详细地列了一些德尔福在中国的企业,基本上从东北沿着东部的沿海城市,一直到广州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都有。我们在内地现在有武汉的生产基地。最近正在成都和重庆建立两个新的生产基地。 我最近一段时间里面也跟媒体讲过,其实中国势必要成为全球很多新技术方面的领军者,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这个是有几点原因构成的。 第一,现在中国已经快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一个汽车市场。从我们以前的几十万、上百万辆到去年的1800万辆,甚至到今年可能突破2000万辆的规模,首先这个市场规模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一个市场规模了。 同时中国的汽车工业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我们刚才很多嘉宾也讲了,在能源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消费者,中国五年以前很多还是第一代消费者,基本上都在买第一辆车,我们对车的感性认识、操控性、驾驶性都不是很完备,但是现在很多家庭考虑第二辆车,有的家庭开始买新车,淘汰旧的车。这些消费者也越来越成熟,他们对车的理解,他们对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这个就为汽车行业提供了我们要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所提出的对产品创新的挑战。 德尔福在汽车零部件和系统开发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在中国市场,在过去20年里面,对中国消费者,对中国客户,我们有很多的合作。我们现在生产的产品大约有90%是供应国内市场的,成为我们国内整车企业的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在中国不断地创新,同时也认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德尔福能够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成功的关键。 我下面一个图其实是表明未来全球汽车工业主要的增长在哪里。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未来四年中,全球范围将有超过一半的汽车在亚洲生产,而亚洲产量的一半将来自中国。当我们密切关注中国不断增长的汽车份额中所占的地位的时候,我们在全球化这样一个产业链中的重要性也是越来越强了。所以基于这样一个对市场的发展的判断,我们的生产制造企业,德尔福全球有33个产品线,在这33个产品线当中目前有21种产品线已经能够在中国,不仅仅是能够生产,而且能够进行设计和开发了。 在中国现在有21000名的员工,同时我们有两家技术中心。目前来讲,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超过了2000名,同时我们所获得的专利已经达到了70项,这个是在中国注册的专利。 对于未来的低碳化趋势,现在我们德尔福的看法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在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我们要继续地在传统内燃机上面进行研发,减少传统内燃机的排放。 第二,在汽车清亮化方面也是我们注重的关键。 第三,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零部件方面,德尔福继续发挥我们的优势。 第四,我们也不断地在改善空调系统,能够使得空调系统不依赖汽车发动机,利用电能来提供汽车空调。我们大家都知道电动车有望在2020年占到中国汽车总占有量的20%,同时意味着还有80%的车是使用传统的内燃机的。所以这一块也是我们非常注重的技术。 德尔福在中国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分享我们的技术。我们不是保守的单单固守我们的技术,我们通过技术转让和合作,通过和主机厂以及一些协作的公司,把一些技术转让给我们的伙伴。一个是今年6月我们和长城一起开发了一款柴油的2.0的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叫风骏,2.0的柴油皮卡,是出口意大利的。德尔福帮助他们能够满足欧洲的排放标准。另外我们也把柴油滤清技术转让给本土的一家企业,在清洁柴油方面也做出我们的贡献。 电动车当然非常重要了,我这里放了两张照片。左边一张是阿波罗登月的时候在月球上使用的车。那辆车是个纯电动车,德尔福非常有幸当时参与了这辆车的开发。里面的电控部分是当时德尔福的一个部门德科电子参与的开发。右下面是90年代的通用的EV1纯电动车,德尔福也大规模地参与到其中。 所以,有了这些技术和知识,我们也在中国和很多企业一起合作,开发满足本地消费者对于清洁能源的要求。比如说我们和上汽合作,在它的混合动力车上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部件。我们跟长安最近有一个燃料电池和汽油的双燃料示范车,也在进行开发。所以从一个零部件供应商讲,我们愿意和整车企业以及本土的企业合作,把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转移到中国。 讲了这么多,我们德尔福在中国做的非常扎实的一点是从2003年开始就促进在中国研发能力的提高,培养中国的研发人才,在中国进行研发合作,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不可分割的,作出我们贡献的一分子。 时间关系,最后讲一下德尔福对全球汽车工业未来趋势的判断,全世界的消费者希望他们的汽车更安全,希望他们的汽车更清洁,也希望他们的汽车能够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能够和外界保持联通。所以这三大趋势是我们德尔福把握市场脉搏所得出的这样一个结论,我们也在中国切切实实地做一些研发活动,使我们在中国的汽车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联通。所以非常高兴有机会来这里和大家分享,也希望继续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腾飞的一份子。 |